|
就在蘋果慶祝Mac誕生30周年的兩個禮拜後,SONY傳出要將個人電腦事業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VAIO品牌售出的新聞。兩家頂尖的個人電腦創新領頭者,一起一落,讓消費者還真不曉得在手機、平板等行動裝置的普及下,個人電腦會走向何方。
讓我們從蘋果的角度來看。蘋果在Mac誕生30周年的網頁上做了使用者行為調查,從2000年後,上網、收發email與攝影就成了不可動搖的主要目的,有趣的是,這些事情在iPhone與iPad上也做得到,而且能做得更好。同時從30年前一直都是Mac主要用途之一的教育與教學,也勢必隨著這些i裝置觸控的易用與高親和力,進一步取而代之。
那麼,可以說個人電腦終究會消失嗎?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。視覺、網站設計與影視特效,甚至程式設計也是人們購買Mac的原因。行動裝置再怎麼強勁,也無法取代電腦作為人們創造內容的工具地位。蘋果只要固守創作者青睞,就能在自家產品相食下,繼續維持Mac走下去。
在日本電子企業中,研發經費數一數二的SONY,對於VAIO的創新也是不遺餘力。筆記型電腦講求輕薄,SONY就能做到極致;Windows 8主打觸控,去年VAIO滑蓋系列就是能以設計脫穎而出。然而,個人電腦已經成為如冰箱、冷氣一般的家電,不是新的不好,而是舊的還夠用。這些創新已經難以刺激人們「換一台」的欲望,才不得不被SONY切割出去。
用途有限,但電腦隨著摩爾定律依然翻新且愈來愈強。我們未來依然都還會需要電腦,但會是怎麼樣的產品呢?我想不妨參考Panasonic的做法,旗下Let's note品牌雖然量少,但堅固耐用、加上完善的保固與服務讓他們能一直保有死忠的使用者。以服務和品質建立品牌、提供附加價值,或許在電腦家電化下順勢而行的有效做法。
(編按:摩爾定律由英特爾創辦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,指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數目,約每18個月便會增加1倍,性能也將提升1倍)